新常态下发展“休闲林业”的探究
李晓东韩冰
(国际摇钱树国际摇钱树下长春 130607)
摘要:中国林业当前正面临转型期,即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如何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加速发展“休闲林业”,发挥森林资源巨大的休闲功能,是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重要途径。文章对休闲林业的定义及在林业转型期的现实意义,发展休闲林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休闲林业发展的整合创新之路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休闲林业新常态转型升级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休闲林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1.1“休闲时代”为林业产业升级创造契机
1.1.1休闲时代的来临
1999年,未来学家格雷尼姆·莫利托曾在英国《经济学家》上发表《下一
个千年:推动经济增长的“五大”引擎——一位著名未来学家预测下一个千年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大胆预测:在今后一千年中,人类将至少再经历五次浪潮,即休闲时代、生命科学时代、宏材料时代、新原子时代和新太空时代。休闲将在2015后占支配地位【1】。如今,格雷尼姆·莫利托的预测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以美国为例,目前已有1/3的时间,2/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业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实力派演员产业【2】。
在中国,双休日、节日小长假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为居民休闲创造了年均120天的时间保障,占全年时间的1/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1年的21,809元。因此,休闲的两个基本要素“有闲”和“有钱”已经具备,休闲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休闲时代”的到来引发政府高度关注。2013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标志着中国的旅游休闲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个由政府主导、面向国民、全面休闲、全方位提升的休闲时代即将到来。
1.1.2林业经济的新常态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职工持续增收;如何更好地发挥林业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应起的生态保障作用;如何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实现林业经济的新常态,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字(2014)第B093号
作者简介:李晓东(出生年1953),男(满族),吉林长春人,教授,学士,从事森林旅游方面的研究,(E-maillixd53@ccu.edu.cn)。韩冰(出生年1986) 女(汉族),吉林蛟河人,硕士,从事风景园林研究,(E-mail。495482023@qq.com)
问题。
1.1.3新常态下发展“休闲林业”势在必行
适应新常态,要有新思路,就必须进行林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实现林业的转型升级, 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2015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已经为新常态下的现代林业一个明确的定位,林业的方向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2015年2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的署名文章称, 2016年底部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此可见,建国以来延续多年全国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被叫停,显示出国家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数年后,对林业产业政策又一次做出重大战略调整。林业要“转型”,出路哪里?在“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休闲林业”,挖掘森林资源中蕴含巨大的休闲功能,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有效补充,探索可试可行的商业模式,是适应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和关键步伐。
“休闲林业”是“民生林业”的组成部分,民生林业不仅要满足国民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特别是对森林的休闲需求。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可提供的休闲产品种类繁多,有休闲观光类、休闲娱乐类、休闲养生类、休闲体育类、休闲度假类、休闲美食类、休闲求知等旅游项目,这为开展休闲林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林区面积辽阔,全国森林面积20769万公顷,森林覆被率21.63%,其中蕴涵的森林休闲功能巨大。目前国民对旅游休闲需求旺盛,森林是城镇居民寻找休闲的好去处。
1.2 “休闲林业”的研究追溯
国内对休闲林业研究理论与实践相对薄弱,最早提出“休闲林业”概念的是卿前龙、胡跃红2006年在《休闲产业:国内研究述评》中对休闲产业的划分中提及,没有做出具体解释【4】。2009年胡士磊等人的《浅析休闲农业和休闲林业》一文,提出了休闲农业和休闲林业的概念,并没有将休闲林业进行单独分析研究。把休闲林业定义为:是将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利用森林景观等自然资源,向社会提供各具特色的风情感受、观光度假、技巧欣赏、科普教育、林副产品,达到消除疲劳、营造美好心情的目的,为人们提供林区生活体验的新型产业【5】。
1.3 “休闲林业”的基本特征及定义
研究休闲林业的特征及定义,对于提高对休闲林业的认识,更好的发展休闲林业有重要意义。从目标受众上看,休闲林业产品的受众主要是外部游客,不局限于林区属地的自有居民;从性质上看,休闲林业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林业资源的公共属性,必须在保证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另一方面是它的经济属性,休闲林业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实力派演员,以具体经营形态出现的;从范畴上看,休闲林业应属于休闲旅游范畴,是休闲旅游产业的分支之一,是休闲旅游产业在林业范围内的具体经营形态。因此可以把休闲林业定义为:休闲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旅游实力派演员为载体,以休闲方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生活方式、经营形态和产业类型。准确的理解休闲林业的概念,有利于认清休闲林业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搞好林业休闲产品的开发,建立休闲林业产业体系,把握发展机遇,更好地完成林业行业的转型升级。
2.“休闲林业”在林业转型期的现实意义
2.1盘活尘封多年的森林休闲旅游资源
当前林业的开发,多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主,其不可持续性的弊端一目了然。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后,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就不能局限于一般的经营,而是必须创新利用模式,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要引入“休闲”概念,盘活森林休闲旅游资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休闲林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
2.2缓解转型期林区人口就业压力
目前,林业正处在转型期,一个突出矛盾是出现大量剩余劳力,大力发展休闲林业,可以缓解林区人口就业压力,实现转型期林业职工的再就业,安置大量的剩余人员从业。这些富裕劳力,可以通过适当的培训,能够承担林业休闲旅游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
2.3满足城镇居民巨大的休闲需求
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这需要有种类更多、面积更广的休闲实力派演员场所。由于林区面积广,可提供休闲产品类型多,产品的适应性强,发展休闲林业,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去处,满足日益增加的休闲需求。
2.4延长林业的产业链,有利于林业巨大潜能激发
林区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潜能巨大,休闲林业的实施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充分和综合利用,延长林业的产业链,促进林业全方位发展。
2.5促进林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新型林区
休闲林业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城市与林区、本地与外地、发达与欠发达、南方与北方的文化交流,促进林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利新型林区建设。
3.发展休闲林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休闲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来说,林业要比农业要好,但就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休闲林业的发展程度却落后于休闲农业。目前,休闲农业开展的如火如荼,“农家乐”、“采摘园”、“生态园”等遍地开花。据《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力派演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6】。相比之下休闲林业产品类型少,从业人员少、区域开展的不普遍,与休闲农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反差,问题的关键是存在着某些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造成的。
3.1相关各方面对发展休闲林业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是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企业和林区职工对“休闲时代”的到来缺乏认识,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去应对新的形势;其次,受传统林业观念的影响,还是热衷于传统的林业生产,如采伐、造林、抚育、林副产品等工作,而对于森林休闲旅游的开发热情不高;再次,是对森林资源可提供的巨大的休闲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休闲林业在休闲产业发展中应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基于以上原因致使他们在发展休闲林业上国际摇钱树国际摇钱树下迟缓,远远落后于其他休闲产业。因此,必须要提高认识,积极国际摇钱树国际摇钱树下,加速发展。
3.2提供的休闲林业产品缺位
休闲时代的背景下,游客对休闲林业产品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森林观光、森林体验、体育健身、养生度假、疗养保健、求知认识等多种休闲旅游实力派演员。但是,多年来我国森林旅游所提供的产品比较单一,多以观光游览类为主。这类产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此类产品属于初级旅游产品,目前国民旅游正在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过渡时期,必然导致它吸引力逐步低,游客逐步减少;二是,重游率低,当游客来这看过之后很少有再次光顾的,不像体验类产品,游客可以多次光顾;三是,覆盖面低,这些产品多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提供的,形成点状分布,非面状分布。然而森林资源却是面状的,具有广域性,有的分布城市周边,可为市民近距离休闲提供场所,有的远离城市是回归自然、生态体验好的去处。四是,这类产品的同质化严重,内容大同小异。在文化同源、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森林旅游资源具备多个相似的形态,第一个被开发的旅游产品,会不自觉的在相似资源中树立榜样作用,成为同质化现象起源的一个症结所在。因此,必须解决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缺位问题,丰富产品种类,实现各类产品的整合开发,形成不同类型的产品类群。
3.3森林休闲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有森林面积2.08亿hm2,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m3。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从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这些对于森林采伐利用而言,已经亮出了红灯,而对于休闲旅游的开发,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除了部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接纳少数游客外,大部分林区旅游资源仍然处于“沉睡”状态,森林的文化属性相比之实用属性,尚未被有效的发现,森林休闲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关系。
3.4林区管理体制与休闲林业需求的存在错位
休闲林业进展缓慢的另一突出问题是现存体制机制的错位问题。目前提供的森林旅游产品,多由森林公园提供的,其经营权归属于林业局或林。ノ皇枪谢蚣逅兄。不像休闲农业产品那样,多由农民个体经营和提供的,相比之下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参与各方积极性不高,因为林工都有最低收入保障,致富心情不迫切,而农民则不同,实行多年的联产承包已经使他们得到了实惠;二是目前林区提供的休闲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不能紧跟市场对休闲的需求,而休闲农业则能把握市场脉搏,开发对路休闲产品,客源市场已经被打开;三是对林地使用权受到林业法规的制约,而休闲农业经营实力派演员在责任田进行。因此,要在制度和体制上认真研究,解决上述问题。
3.5对休闲林业宣传中的行政缺位问题
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不同职能部门分担着各自的管理职责,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使得有机的旅游形象管理系统被分割为各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在森林旅游景区形象传播工作中,部门的“条块分割”使得各个部门不能有效整合起来为旅游形象的总体建设目标服务,而仅从各自利益出发“完成行政任务”,导致传播工作行为短视,缺乏对旅游形象建设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撑。森林旅游区形象的宣传主体由外宣部门、旅游局、林业局(森林景区)构成,由于各部门间资源整合的程度有限,部门林立导致资源协调难度加大,系统、全面、立体的旅游形象宣传体系难以建立。旅游部门、林业局(森林景区)懂专业,而不懂媒体,宣传部门懂得媒体,而缺乏专业知识。因此,休闲林业的形象传播需要宣传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林业管理部门(森林景区)的协同合作。
4.休闲林业发展的整合创新之路